盟接之桥谈创业的智慧:少则得,多则惑——老子《道德经》给创业者的终极启示

发布时间:2025-10-05 1585

在创业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上,我们常常被“增长”“扩张”“多元化”这些词裹挟着向前狂奔。然而,真正走得远的创业者,往往不是做得最多的那个,而是懂得何时做加法,何时做减法的人。

《道德经》第22,48章有言:“少则得,多则惑。为学日益,为道日损。”短短十二字,道尽了创业的本质智慧。今天,我们就用这句古老哲言,来解读现代创业的底层逻辑。


一、“少则得,多则惑”:创业初期,赢在聚焦

创业初期,资源极其有限——钱不多、人不多、时间更不多。但很多创业者却总想“一口吃成胖子”:既要做A功能,又要推B服务,还想打通C渠道。结果呢?样样都做,样样都做不精,最终一事无成。

老子说:“少则得,多则惑。”意思是:专注少数,反而能有所得;追求太多,反而迷失方向。

看看微信的早期发展。张小龙团队没有一开始就做朋友圈、小程序、支付,而是死磕一个核心体验:快速发送消息和语音。正是这种极致的专注,让用户感受到“丝滑”的沟通体验,迅速占领市场。

反观许多失败的创业项目,问题不在于想法不好,而在于“什么都想做”。今天改UI,明天换模式,后天又想融资讲故事,最终团队疲惫不堪,用户毫无感知。

创业者行动建议
做减法,找到你的“唯一目标”。问自己:

  • 我的产品解决的是用户最痛的哪个问题?

  • 哪个功能能让用户说“离不开”?

  • 哪个小市场我可以先做到第一?

砍掉一切非核心业务,集中火力,打透一个点。先活下来,再长大。


二、“为学日益”:创业是终身学习,每天都要“增量”

“为学日益”,意思是追求知识,每天都在增加。创业不是闭门造车,而是一场持续学习的旅程。

从产品设计到用户心理,从市场竞争到融资节奏,创业者必须像“海绵”一样,不断吸收新信息:

  • 用户访谈中发现了什么新痛点?

  • 竞品最近上线了什么功能?

  • 行业政策有没有变化?

  • 团队协作中暴露了哪些管理问题?

尤其是在早期,没有数据支撑的决策,都是妄念。你要主动收集反馈,快速验证假设,小步迭代。

比如,一个做社区团购的创业者,如果不去菜市场和阿姨们聊天,不了解她们的购买习惯,只靠“我觉得”,产品注定失败。

创业者行动建议
养成每日复盘习惯。每天问自己:

  • 我今天学到了什么新东西?

  • 用户有没有新的反馈?

  • 哪个环节可以优化?

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,而是日积月累的“日益”。今天的微小认知提升,可能就是明天的破局关键。


三、“为道日损”:越成熟,越要学会“做减法”

“为道日损”是更高层次的智慧。它说:体悟大道,每天都在减少——减少欲望、减少杂念、减少人为干预。

这里的“道”,是规律,是本质。真正的高手,不靠堆资源取胜,而是去除干扰,回归本质

在创业中,“损”体现在:

  • 产品上:去掉花哨功能,做极简体验。

  • 管理上:减少无效会议,简化审批流程。

  • 心态上:放下 ego,接受批评,快速迭代。

  • 战略上:不贪短期利益,专注长期价值。

很多企业做大后,开始“内卷”:流程越来越复杂,部门越来越多,决策越来越慢。这不是“强”,而是“臃肿”。而真正健康的企业,像苹果、华为,都崇尚“极简主义”——用最少的资源,创造最大的价值。

张一鸣曾说:“不要做容易的事情,要做正确的事情。” 这就是“为道日损”的体现:不是做什么,而是不做什么。

创业者行动建议
定期反思:

  • 哪些事是我可以不做的?

  • 哪些流程可以砍掉?

  • 我是不是太执着于某个想法了?

学会“无为而治”——不瞎指挥,让系统自然运转,让团队自主成长。


四、加法与减法的平衡:创业三阶段智慧

阶段为学日益(加法)为道日损(减法)
早期多学习、多尝试、多收集反馈聚焦核心,砍掉冗余
成长期学管理、学融资、学战略去除官僚,保持敏捷
成熟期学趋势、学组织进化放下 ego,回归初心

创业不是一直狂奔,而是在“日益”中探索,在“日损”中沉淀


结语:真正的创业智慧,是“少而精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