盟接之桥说制造:从《矛盾论》与《实践论》看创业者的思维觉醒

发布时间:2025-10-12 1585

在创业的征途中,每一个决策都像在迷雾中前行,每一个选择都可能决定企业的生死存亡。无数创业者前赴后继,有人功成名就,有人黯然离场。在这条充满不确定性的路上,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?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抓住本质?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中写下的《矛盾论》与《实践论》,穿越八十余载光阴,依然闪耀着哲学的光芒,为当代创业者提供了深刻的思维指引。它们不仅是革命的理论武器,更是企业成长的底层逻辑。

一、矛盾无处不在:创业的本质就是与矛盾共舞

《矛盾论》开宗明义:“事物的矛盾法则,即对立统一的法则,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。”创业者必须首先建立一个基本认知:矛盾不是问题,而是常态。资金与扩张的矛盾、人才与成本的矛盾、创新与风险的矛盾、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矛盾……这些矛盾贯穿创业始终。

许多创业者害怕矛盾,试图回避或压制矛盾,殊不知这正是失败的开端。《矛盾论》告诉我们,矛盾具有同一性与斗争性。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,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;斗争性则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、相互对立。例如,企业与客户之间,既存在价值交换的同一性,也存在利益博弈的斗争性。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消除矛盾,而在于利用矛盾的同一性推动发展,通过斗争性激发变革

更进一步,《矛盾论》强调要“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”。在创业初期,资源有限,必须集中力量解决最核心的问题。是产品打磨?是市场验证?是融资节奏?创业者必须像医生诊断病情一样,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,识别出当前阶段的主要矛盾。例如,一个技术驱动型初创公司,在早期阶段的主要矛盾往往是“技术可行性与市场需求的匹配”,而非“品牌推广”或“组织架构”。只有抓住这个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——即用户真实痛点,才能避免资源错配,实现精准突破。

二、以斗争求团结:在动态平衡中构建团队与生态

“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,以妥协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。”这句话在创业团队建设中尤为深刻。许多创始人误以为“和谐”就是没有冲突,于是回避分歧、压制不同意见,结果导致团队表面团结、实则内耗。

真正的团结,是在思想碰撞中达成共识,在利益博弈中建立信任。创业团队中的股权分配、职责划分、战略方向,无不充满矛盾。如果创始人一味妥协退让,只会助长“搭便车”行为,削弱团队战斗力。相反,通过公开、坦诚的“斗争”——即理性讨论、数据论证、目标对齐——反而能凝聚共识,形成更稳固的团结。

这种思维也适用于企业与外部生态的关系。与投资人谈判、与合作伙伴博弈、与竞争对手周旋,都不是简单的“合作”或“对抗”,而是在斗争中寻求合作,在合作中保持斗争。若选择妥协,短期或有订单,但长期将丧失定价权与品牌价值。最终团队选择“以斗争求合作”,通过差异化产品和服务赢得议价空间,反而建立了更健康的伙伴关系。

三、实践论:从认知到行动的闭环

如果说《矛盾论》教会我们“看清问题”,那么《实践论》则指引我们“解决问题”。毛泽东指出:“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,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。”创业不是纸上谈兵,而是在实践中不断试错、迭代、进化的过程。

许多创业者陷入“空想陷阱”:花大量时间做完美的商业计划书,却迟迟不敢推向市场。《实践论》告诉我们,主观必须与客观相统一。你的想法(主观)是否符合市场需求(客观)?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验证。

具体而言,创业者应建立“目标—执行—复盘—优化”的实践闭环:

  1. 制定目标:基于市场调研与内部资源,设定可衡量的阶段性目标;

  2. 实践执行:快速推出最小可行产品(MVP),投入真实场景;

  3. 总结复盘:收集数据、用户反馈、团队反思,分析主客观差距;

  4. 调整优化:修正策略、迭代产品、重组资源,进入下一循环。

这个过程不是线性的,而是螺旋上升的。每一次实践,都是对主观认知的一次校准,也是对客观规律的一次逼近。

四、两大理论的融合:从“发现问题”到“解决问题”的完整思维链

《矛盾论》与《实践论》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,共同构成创业者的思维操作系统。《矛盾论》是“望远镜”,帮助我们看清全局,识别关键问题;《实践论》是“显微镜”,指导我们深入细节,验证解决方案

例如,通过《矛盾论》分析,我们识别出主要矛盾已从“生产效率”转向“服务交付能力”。于是启动转型,但这只是第一步。接下来,依据《实践论》,我们设立试点项目,组建跨部门团队,小范围验证新模式。过程中不断复盘,优化流程,最终将成功经验复制到全国。

这种“理论指导实践,实践反哺理论”的“理论联系实践”的循环,让企业在动态变化中保持韧性。它要求创业者既是战略家,又是实干家;既能高瞻远瞩,又能脚踏实地。

结语:在不确定时代,做确定的思考者

今天的创业环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复杂:技术迭代加速、市场波动剧烈、竞争格局多变。但越是如此,越需要回归本质,掌握底层思维工具。《矛盾论》让我们学会在纷乱中抓住主线,《实践论》让我们在探索中稳步前行。

创业之路,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“主客观统一”的修行。我们无法预知所有挑战,但可以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应对挑战。正如盟接之桥所坚信的:制造的不仅是产品,更是解决问题的智慧;连接的不仅是设备,更是思想与实践的桥梁

当每一位创业者都能以《矛盾论》洞察世界,以《实践论》改造世界,那么,无论风雨如何,我们终将抵达理想的彼岸。

作者:盟接之桥

盟接之桥,桥接世界,让中国制造连接世界更安全、更简单、更有底气